说起日本的美食,很多人都会想到刺身,刺身不仅是日本饮食文化中奢华的代表,也是最出名的日本传统食物。然而,刺身的起源却并非在日本,而是来源于中国,中国的传统美食为何如今成为了日本料理最有代表性的食物呢?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。
刺身,即生鱼片,在我国古代称为鱼脍、脍或鲙。我国最早的有关记载,可追溯到《诗经•小雅•六月》:“饮御诸友,炰鳖脍鲤“。这其中的”脍鲤“便是生鲤鱼片。后来,春秋《论语》、战国《孟子》中,都有过关于”脍“的记载。
到了唐代,鱼生打响了名声。具体有多出名呢?三位大诗人的诗词可见一斑。李白的《拟古十二首》言:”吹箫舞彩凤,酌醴鲙神鱼“;杜甫《夜二首》:”暂忆江东鲙,兼怀雪下船“;白居易《轻肥》则提及”脍切天池鳞“。
这样的热度,直到宋元时代依然不减。但到了明清之际,却发生了转变。寄生虫,成为了让生鱼片淡出中国饮食主流的主要因素。
在明代,由于人工养殖鱼的情况开始增多,饵料则多用人畜粪便,因此鱼类极容易遭到寄生虫的污染;清代人口激增后,人类活动范围广阔,使得野生鱼接触人畜粪便、垃圾的几率也在增高。这对于以淡水鱼为主的“中式生鱼片”是致命打击,因而,高寄生虫风险的鱼生便退出了主流饮食圈。现在国内部分地区依然保留有吃生鱼片的习俗,比较有名的有客家鱼生、潮州鱼生、顺德鱼生
不过,鱼生的吃法,在唐朝由中国传入日本后,却得到了发扬光大。一方面,日本四面临海,鱼类本就是餐桌上的常客;另一方面,日本的刺身以海鱼为主,规避了寄生虫的问题。再加上明朝时,生大豆与小麦混合制造酱油的方法也被传入日本后,大家发现,生鱼片与酱油的搭配简直是“人间美味”,因而刺身开始在日本受到广泛欢迎并传承发扬。
再看看日餐中最常见的海鲜刺身,你吃过哪些?
▪三文鱼刺身(Sake):口感柔软细腻,肥美多汁,脂香四溢
▪金枪鱼赤身刺身(Akami):口感柔软密实,味道浓郁
▪金枪鱼中腹刺身(Chutoro):口感细腻,有淡淡的甜味
▪金枪鱼大腹刺身(Otoro):口感丝滑,脂香四溢
▪扇贝刺身(Hotate):口感柔软细腻,味道清甜
▪三文鱼籽刺身(Ikura):口感柔软多汁,味道咸鲜
▪花鲈刺身(Suzuki):口感密实,味道温和清爽,有淡淡的甜味和咸味
▪鲍鱼刺身(Awabi):口感清脆爽滑,有淡淡的甜味
▪海鲷刺身(Tai):口感紧实,味道清爽鲜甜
▪黄尾鱼刺身(Hamachi):口感密实细腻,入口即化,味道鲜甜,脂香四溢
▪章鱼刺身(Tako):口感筋道爽滑,味道鲜甜
▪甜虾刺身(Amaebi):口感密实清脆,味道清爽鲜甜
▪鱿鱼刺身(Ika):口感筋道脆爽,味道鲜甜
▪剑鱼刺身(Mekajiki):口感紧实,鲜甜中略带咸味,脂香四溢
▪北极贝刺身(Hokkigai):口感密实,味道鲜甜
▪罗非鱼刺身(Izumidai):口感偏紧实,味道清爽温和,有淡淡的甜味